腹泻胃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01岁获颁七一勋章,陆元九院士的传 [复制链接]

1#

荔枝新闻讯记者/王晟


  6月29日上午,“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获得“七一勋章”的29人中,年纪最长者是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元九。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这样介绍陆元九院士的:


  他是我国著名的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


  他与新中国第一批科技工作者,共同开创了我国的自动化领域,为“两弹一星”工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专业技术基础。


  他为航天惯性导航技术在运载火箭、导弹武器、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方面的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还为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规划和论证作出了重要贡献。


  烽火硝烟里“一边躲飞机,一边学飞机”


  年1月,陆元九出生在安徽省来安县一个教师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熏陶。


  然而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生凋敝,战乱不止,苦难深重的现实给了他更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年,日寇侵占东北三省,上初中的陆元九就上街参加爱国宣传活动。


  后来他考取当时著名的南京中学(现南京宁海中学)读高中,在长江边目睹过外国军舰在江面上横冲直撞,耀武扬威。


  年,陆元九刚刚报名参加高考,就传来了日寇入侵宛平城,北平爆发“七七”事变的消息。8月份他赴上海参加完高考没几天,又发生了“八一三”事变,日军的飞机在上海狂轰乱炸,还多次进犯南京、镇江等地,所过之处,生灵涂炭,遍地残垣。


  抗战全面爆发,西迁的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的前身)发来了录取通知书,他在烽火硝烟中动身,跟随撤向大后方的难民潮,经由武汉、宜昌一路辗转赴重庆报到。


  听说学校新设“航空系”,一路上目睹日军飞机残暴的他果断选择了其中的航空发动机专业。


  陆院士晚年回忆,对当时的同学们来说,航空报国的重要性哪儿还需要教?大家每天都是“一边躲飞机,一边学飞机”,平时在临时搭建的平房里上课,日本飞机来轰炸,就躲进防空洞继续学习。作为中国首批航空技术专业的大学生,他在发动机专业的必修课之外,自学了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设计等课程,为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陆元九在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的毕业照(后排左一)


  陆元九考取了公费留学生后,于年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师从“惯性导航之父”查尔斯·德雷伯,成为其门下第一位博士生,在这个新兴领域中探索学习。


  所谓惯性导航,简单来说就是舰船、飞机、火箭等通过仪器设备感知速度、高度、方向等参数,自主导航奔向目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惯性导航技术已经伴随着地对地导弹的出现开始了早期应用,在军事、航空航天领域的价值不言而喻,相关研究自然被美国军方“重点关照”。


  “我是中国人,自然要回去给中国做事”


  陆元九聪明刻苦,再加上他扎实的功底,成绩突出,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大量工作,成果丰硕,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惯性导航领域的博士。时年29岁的他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

上世纪50年代初陆元九与家人朋友在美国的留影


  原本,陆元九可以在导师的科研小组中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在无数人羡慕的环境里继续安静的生活,但是内心中他和妻子无时无刻不想念太平洋彼岸的祖国。


  为了减少回国的阻力,他反复拒绝入籍,又转到密级没那么高的土木工程系,最后干脆离开麻省理工加入福特汽车公司,专心于民用技术研究。


  年,他带着全家辗转大半个地球,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此时距他在战火中前往重庆求学报国,已经过去了19年。


  回忆起这段经历,陆元九院士说自己回国有三个原因:


  “自己是中国人,自然要回去给中国人做点事情。”


  “近20年没回家,应该回去看看父母。”


  “孩子逐渐长大,希望将来他们别再像自己那样受歧视。”

陆元九院士在20世纪60年代留影(后排左二)


  学霸严师“怪老头”


  按今天的话说,陆元九院士是妥妥的“学霸”,初中“开窍”后功课门门优秀自不必说,学习网球、乒乓球、桥牌、跑步、游泳都是轻松上手,而且样样精通:在高中时他是班级网球和排球队成员,在麻省理工他拿过教职工桥牌赛冠军,年过花甲他还每天坚持锻炼和打网球,一直持续到70多岁。年参加航天科技集团的运动会,陆院士还拿了个“返老还童奖”。至于古典音乐和歌剧,老人家早年就很喜欢,几十年后还能随口哼出曲调来。


  兴趣这么广泛,您以为他是个慈眉善目“特好说话的老头儿”?

上世纪80年代陆元九院士在指导学生们做实验


  那得分是什么事儿。在科研上,他只有一个特点——“严”。


  航天工作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对质量、安全的极高要求。陆元九常说:“对上天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分才及格,就是及格了还要评好坏。”


  这种严格,甚至体现在科研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他要求大家开会准时到会,来晚的人就站在外面,说明迟到原因才能入座。


  学生们私下里半开玩笑半抱怨地说他是个“怪老头儿”。


  我国惯性导航技术专家谢天怀就是陆老的高徒。他说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总共改了九次,整整写了一年。在别人那里轻松过关的事到了陆院士手里,不是文章改个“大花脸”,就是技术上细细核验,但是谁都不敢急,他更怕惹敬爱的老师发现学生马虎浮躁而发脾气。

年陆院士在帮研究所的年轻同事们分析课题


  面对别人在专业上的求教,陆院士从不看对方什么身份,一定认认真真共同查找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位老人甚至在90多岁的高龄,还常常接待拎着电脑捧着图纸上门求助的年轻晚辈。


  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教育,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一代接一代擎起中国航天事业的旗帜,是陆元九的夙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解决人才断层,花甲之年的他,亲自给中青年科技人员讲授英语和专业技术课。他还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机会,多渠道聘请专家,组织国际会议,进行技术交流,引进人才,促进了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


  而对于自己早年接受的教育,陆元九院士深深感恩。上世纪80年代初,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导查尔斯·德雷伯来华交流考察,陆老全程接待,每天见老师前一定整理衣服,恭恭敬敬。

上世纪80年代,陆院士接待自己的老师德雷伯教授


  陆老80多岁时拜望中央大学时的老师柏实义,弯腰相拜,临走时在屋外脱帽向老师夫妇鞠躬致礼。


  早年他求学过的南京中学,即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逢校庆,他会专程发去贺信。


  年5月20日宁海中学校史馆开馆,陆元九院士在发来的贺信中谦逊地写道:“宁海中学是我的母校,我在这里所得到的优良教育,为之后走向科学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感谢母校的辛勤培育!”


  初中时的几何教员胡思齐,是陆老至今难忘的恩师——每次靠着聪明他以最快的速度答完题目后,胡老师总会让他留下再检查几遍,修改完错误后还让他继续留下想想有没有别的解题思路。对一位少年来说,这是严谨科学精神的最初启蒙。


  年,陆元九在美国专程看望胡老师的夫人。一进门,这位身高一米八而且还有腰疾的老院士,弯下身躯,双膝跪地,对分别几十年的胡师母说:“请师母大人受弟子一拜。”


  (本文资料来源: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微、《卫星与网络》年11期、中国科学报、宁海中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