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胃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辞掉铁饭碗,走近盲人群体丨富阳籍女作 [复制链接]

1#

9月25日晚,富阳区社科联在线上举办“书香富阳·社科有卷”——《走出尘埃》新书分享会,“云分享”20多位盲人“追光”的感人故事。

据了解,今年8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走出尘埃》一书,为国内首部以访谈录形式,全面反映盲人的成长、教育、创业和生活历程,全方位展现与盲人相关的家庭、学校、社会各层面真实境况的纪实文学作品。

该书作者叶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年入选浙江省第四批“新荷计划青年作家人才库”,已出版6部长篇儿童小说,其中《北纬30度王梓》入选年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书目。《走出尘埃》是她辞掉“铁饭碗”历时3年采写的用心之作,也是她的第一部非虚构长篇。

八年前的一颗种子发芽了

新书分享会上,叶萍分享了《走出尘埃》一书的创作历程。

年10月,任小学教师的叶萍第一次走进位于富阳东洲街道的浙江省盲人学校,那天是去听一位特级老师的语文课。课间休息,她无意间闯入了一间六年级教室,教室里很安静,小丹(化名)作为班长在带领班级里的同学摸书。“那一天,我第一次真真实实触摸到了盲文,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跟盲孩子聊天。我很好奇,他们是怎么学习,怎么生活的?他们跟我们这些普通的明眼人孩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天回家,我在心里郑重地对自己说,有一天我要写写这些孩子。”

“我是一个想到了马上就要去做的人。不过,这次我没有立刻行动。”叶萍说,当时自己正在构思一个关于湖神和三个人类小孩的奇幻小说。年“湖神三部曲”初稿完结后,她心里埋着的那粒种子才冒出了小芽儿,“它开始催我行动”。

记得也是秋天,夜晚的风吹来桂花的香。她提前联系了小丹的班主任。“一切都很顺利,孩子们也愿意我跟他们交流。这一年的秋天和冬天,每个周六晚上,她都去跟小丹寝室里的四个女孩聊天。我们聊学习,聊生活,也聊零食和帅哥美女。”年冬至前一天,叶萍还带了班里的几个孩子去看望小丹他们。

在跟小丹他们接触的一年多时间里,叶萍总觉得自己对他们的内心还没有深入地把握,“我怕写成小说了,也是隔靴搔痒。内心有个声音一直在跟我说,也许你要写的不仅仅是4个盲女孩的故事,你还可以写写别的盲孩子,写写盲孩子的家长,写写盲校的老师,甚至整个盲人群体。”

年底,叶萍向浙江省作家协会递交了蹲点深入项目方案。第二年春,方案就批下来了。

那时,叶萍意识到,她需要更多时间精力去盲校蹲点采访,但受制于在职教师的身份,很多时候,都让她感觉有心无力。“也许我应该为自己活一次。”随着心里的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年7月,叶萍向学校递交辞职报告,从此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

当年9月,叶萍正式走进省盲校蹲点采访,整整一个学期,她都在盲校里。学校给她准备了一间会议室作为采访室。“采访过程很长,而且聊一次肯定是不够的。”她说,要走进他们的内心并不容易,这些孩子渴望别人来了解却又充满警惕。

起初,叶萍打算写的只是盲校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但在省盲校30周年校庆晚会上,她看到了盲校毕业的优秀青年,于是便将群体扩大了,她又写了毕业后在社会上闯荡的这些盲人。“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太阳照耀的方向。希望这些人的故事,能让盲校的孩子看到未来和希望。”她说。

“写这部书的过程,也是个人内心的一次洗礼”

年9月到年12月,这两年多时间,从深入蹲点盲校到走上社会了解更多的盲人,叶萍一直在采访,在积累素材,在阅读相关的资料和书籍,同时也在写作。从深入蹲点,听到他们的故事开始,她的小说创作构想就瓦解了,“因为我知道,这些真实的人和故事已经足够动人。”

《走出尘埃》洋洋洒洒近20万的文字,根据采访对象分为六个篇章,涵盖了与盲人相关的六个群体:盲童、盲童家长、盲校教师、创业盲人、群团领导、爱心人士等。作品从不同维度反映了新时期盲童的成长教育、盲人家庭的艰难陪读、盲校教师的辛苦付出、盲人青年的拼搏创业历程等。她说,“对我来说,写这部书的过程,也是个人内心的一次洗礼,一趟百感交集的旅程。它让我看到了个人的渺小,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局限性,还有梦想、信仰和坚持的力量”。

盲校的学生,他们有些天生就盲,有些是后天造成的,他们有不同的性格,在盲校里,他们有过抵触、有过迷茫、有过沉沦,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了爱和希望。省盲校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盲人版画教室,这本书的插画,用的就是盲校学生的版画作品,书中还附送了一张书签,书签有几种不同款式,也是版画作品。

书中有一个篇章写的是“陪读路上”的家长。叶萍说,盲校的学生,很多不只是眼睛生病了,可能还会有其他疾病,有些甚至不能独立生活,于是就有了很多陪读家长。一个班级十来个人,总有两三个是有陪读的。陪读,意味着这些家长没有了自己的生活。“陪读家长中多数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其次是父母。”80后陪读妈妈王芳把女儿小雨照顾得还不错,在几年如一日的陪读过程中,她也成了盲校的一名清洁工。

盲人一般触觉会更灵敏,但小雨除了眼睛看不到,触觉系统也出了问题。刚到省盲校的时候,她学不会摸盲文,王芳就先自己学习,再一点一点教小雨,直到小雨学会摸一个字、一句话。书中的主角,但凡积极向上,有光明未来的,一定有支持鼓励孩子的家长,他们从来不把孩子当作残疾人,让他们有自信,敢去闯。

“没有悬念,没有冲突,也没有所谓的高潮。我想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最真实的故事,表达最真切的感受,呈现一群大写的人。”叶萍在《走出尘埃》后记里这样写道。

“依我个人之见,全书还是有高潮的。这个高潮,不是情节的高潮,而是情感的高潮。《走出尖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感同身受,内心变得柔软,升腾起爱的浪花。”富阳区作协主席凌晓祥认为,为了写作,叶萍付出了很多,包括来之不易的“铁饭碗”。富阳少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中国却多了一名儿童文学作家。这“一少一多”,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新书分享会上,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发来对《走出尘埃》一书的贺信和评语。他说,《走出尘埃》一书的难能可贵之处是以平视的角度,还原了盲人首先是作为普通人的属性,让读者看到真实的盲人生活,让人们能更平等地看待和理解残疾人,也更加平等地看待你我,并从盲人这个特殊群体身上反思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体悟我们自身的生命价值,感受社会文明的内涵。感谢作者深入生活,为我们奉献了这样一部接地气、有情怀、有内涵的好作品。

本书策划责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文学编辑部主任胡青松说,《走出尘埃》是真实的,作者以真实显影的方式打开了一个我们可能不曾认真了解的一个世界。这里面的五彩斑斓、喜怒哀乐都是无比真实的,作者在浮躁的当下努力呈现一个真实且有力的文本,让我们肃然起敬。这部作品更是朴实的。作者以朴实的文字、朴素的态度记录了一个朴真的群体生活。作者的书写也如一束光,荡起角落里的微尘,进而必将投射我们每个人的心上,照亮更多的人。

00:25

9月14日,富阳东洲街道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举行《走出尘埃》分享会暨赠书活动。东洲街道党工委委员郑晓迪表示:“这本书写的是盲人的故事,但却是献给每一个在生活中追光的人。街道向辖区中小学校、省盲校赠书,希望给孩子们传递正能量,播下爱与希望的种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