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什么中国人更容易得胃癌?超过一半中国人感染了HP
根据年国际胃癌大会的报告,我国每年新增胃癌病例68万例,占全球发病总数的一半左右。
其中,最小的发病人群已低至25岁,40岁之后的胃癌发病率增加显著,其中男性发病率增长尤为明显。
其实早在年,两名澳大利亚科学家就发现:
胃部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HP),是引起胃炎、胃溃疡、胃癌等胃病的最主要原因,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如今,幽门螺旋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它不仅致癌,几乎%的慢性胃炎、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也是由这种病菌引起的。
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通过水源、食物传染,中国人吃饭不分餐,互相夹菜,通常家里有一个人感染,几乎全家都会被传染。
这也是为什么有家族胃病史的人,要格外注意幽门螺旋杆菌。
据调查,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达59%,几乎每2个人中就有1人感染。
01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胃内的细菌,粘附于胃黏膜以及细胞间隙。而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传播途径是消化道。
进食被幽门螺旋杆菌污染的水或食物、共用餐具、接吻、口对口等方式有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大部分人没有症状,一旦感染,胃黏膜就会产生炎症,可发展成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胀气、反酸等消化道不适症状。
其检测方式如下
呼气试验:C13或C14呼气试验;
查血: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杆菌抗体及*素;
快速尿素酶检测:取患者部分胃窦黏膜组织进行检测;
胃窦黏膜的细菌培养。
注意:呼气试验前,必须空腹或者餐后3小时以上;一周内不服用拉唑类、替丁类以及含铋剂等药物;一月之内未使用过抗生素,否则可能会引起假阴性。
02
它有什么危害?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主要在胃壁的保护性黏膜层内生长,很少暴露于胃的高酸环境中。此外,幽门螺杆菌可产生氨,帮助保护自己免遭胃酸侵蚀,并帮助它破坏和穿透黏液层。
可通过增加酸分泌,破坏正常的抗胃酸机制,分泌尿素酶、空泡*素、磷脂酶、亚硝酸类、亚胺类物质等有*物质,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坏死,破坏黏膜屏障,导致胃炎,进一步形成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诱发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与正常人群相比可增加4-6倍左右。
在已出现症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下面这组数据可能更让人感觉到此种病菌的“威力”:
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为95%-%;
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为85%-95%;
在胃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为70%-80%;
在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约为80%。
03
是否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目前经典的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案往往需要多种抗生素的协同,而滥用抗生素或不规律使用抗生素会很容易产生耐药菌,导致多次根除幽门螺杆菌不成功。
反复多次根除不仅容易加重肝肾负担,而且容易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导致人体内环境失衡,产生更多疾病状态。
因此,未满14岁,或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但没有不适,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等,不必急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但要注意,以下人群需要尽快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胃癌高危人群,如有胃癌家族史、胃溃疡、胃黏膜严重病变者等;
胃恶性淋巴瘤、胃早癌手术后、胃切除术后人群;
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患者;
计划长期服用或已经在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消炎药的人群;
一些不明原因的荨麻疹、不明原因的贫血患者。
04
防治幽菌要怎么做?
孩子是易感人群,杜绝用嘴给孩子喂饭的习惯,孩子餐具要专用。
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在家庭中尽量的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餐具,不和其他家庭成员混用。
定期的对餐具进行消*处理,主要以高温煮沸消*为主,时间约在半小时为宜;
在外出就餐,选择以一次性的餐具为主,不给其他人随意的夹菜;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有助于避免幽门螺杆菌的侵入;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因为幽门螺杆菌也可以在口腔内生存,定期更换牙刷,洗牙;
不吃生食,若必须要吃,要充分洗净。
即使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一样也要注意预防再次感染,主要是预防日常亲密接触再次传染,因此,家人一同治疗是避免相互传染、再次感染的关键。
白云山陈李济胃疡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