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海南环境保护保护生态 助力海南绿色崛起
海南将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悉心呵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海南打造成空气清新、四季花开的绿色家园。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科学发展的核心资源。呵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海南绿色崛起最基本的依托。海南省第六次*代会提出,要始终坚持生态立省,强化全民生态自觉,实施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工程,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海南,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集结号,目标是将海南打造成空气清新、四季花开的绿色家园,建设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们向往的美妙境界。
素有“绿岛”之美誉的海南,生态之美令人称羡不已:绿水青山,丽日蓝天,碧海白沙,椰风海韵……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蓊郁葱茏、令人心醉的绿色画卷。
青山绿水造就了天然氧吧,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绿盈盈的生态岛、健康岛和长寿岛。
良好的生态,成为海南享誉全球的一张“绿色名片”。
海南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先行一步,在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仍保持全国一流水平,成功探索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推进的大特区绿色发展之路,为全国树立了“绿色典范”,彰显了海南的特色优势。
海南省第六次*代会提出,要始终坚持生态立省,强化全民生态自觉,实施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工程,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彰显了海南省委、省*府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开启绿色崛起新篇章的信心和决心。
生态: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
国际旅游岛建设呼唤保护海南良好的生态环境。
加强环境保护,是海南肩负的*治责任。
一直以来,*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南的生态建设,并多次嘱咐海南要保护好生态。
2008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海南时明确指出,海南一定要坚持生态立省,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期间强调,海南要建绿色之岛就必须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放在海南发展的首位。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海南发展的需要,又是海南发展有力的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保铭强调,生态是海南的生命线,如果没有阳光沙滩、绿水青山、碧海蓝天,海南就没有卖点、没有看点、没有吸引力了。他强调指出,保护好海南的生态环境,怎么强调、怎么为之付出都不为过。
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定之也明确指出,海南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如果把良好生态环境给糟蹋了、给破坏了,那我们就是千古罪人,金山银山也要为绿水青山让路。
可以说,加强环境保护,是海南肩负的重大*治使命和责任。
多年来,海南省委、省*府始终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立省之本,统筹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整体协调发展,初步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在实践中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诚然,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基础和前提,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是国际旅游岛的六大定位之一。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海南要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使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从建设生态省的提出,到“生态立省”理念的确立,再到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宏伟目标,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正清晰地在800多万海南人民的脚下铺展延伸,成为全省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科学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悉心呵护生态环境,是海南实现绿色崛起最基本的依托。
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抉择始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源于对海南自身优势的科学考量。
海南省第六次*代会提出,要始终坚持生态立省,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这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任务,也是我们造福子孙后代的历史责任。[page]
严峻:环境保护面临多重压力
海南生态省建设已走过10多年的风雨历程,尽管环境保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海南在加快发展中仍面临巨大的环境保护压力。海岛型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环境承受力不强;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主要污染物减排压力大;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污染加重,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亟待改善;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环境基础设施、监管、执法和应急能力较弱;一些地方环境首位意识和生态文明示范区意识不强,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考虑全局和长远利益不够,与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相匹配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海南人均和单位GDP能耗、水耗和排放都较高。在开发和经济发展中,个别地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近日召开的省重点企业“十二五”污染减排工作座谈会透露,2011年,海南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减排指标分别控制在20.0万吨、2.27万吨、3.26万吨和9.54万吨,基本完成了“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减排指标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从国家下达海南省“十二五”减排目标与任务看,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项水指标控制方面,国家给予海南省“经济快速增长、排放总量持平”的严格限制。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两项指标控制方面,虽然允许海南省有一定幅度上升,但与“十一五”允许增幅100%的总量控制*策相比,落差太大,增幅要求分别压缩到34.9%和22.3%。尤其是新增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指标后,减排工作涉及领域也由原来的工业源、生活源,扩展到农业源和交通流动源。工作面变广、指标约束变严,海南面临更大压力。
“与我省‘十二五’年均GDP增长13%,城镇化率增长1.2%、农业养殖增长10%、机动车增长12%的经济发展势头相比,全省减排压力极大。”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副厅长毛东利如是说。他用4句词组总结当前海南省减排任务和形势:指标严格、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那么,海南的减排“削减量”从何而来?毛东利认为,“削减量”靠的就是企业,尤其排污企业是所有减排工程项目落地建设和运营维护的实施主体,是减排战线的“排头兵”。
面对环境保护的重重压力,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继续破解难题,举全省之力,打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攻坚战。
责任:呵护青山绿水 助力海南绿色崛起
海南省第六次*代会报告指出,实现绿色崛起,最基本的依托是悉心呵护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厅长陈健春说,“绿色”,是海南省第六次*代会为海南的崛起所设定的路径选择和目标指向,其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环境友好、集约高效、开放包容、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发展思路很切合海南省情,是海南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进入关键时期作出的正确抉择。
“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发挥生态环境的综合效应,要求海南必须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立一个生态、经济双赢的系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陈健春说。
陈健春表示,全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一定要贯彻落实好*代会精神,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加强生态保护,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保障发展,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呵护海南的青山绿水,努力把海南打造成空气清新、四季花开的绿色家园,真正实现海南的科学发展和绿色崛起,这是国际旅游岛建设赋予我们的责任。
为此,全省国土环境资源系统将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提出的六大战略定位,采取多项措施扎实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一是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原则,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障环境安全为目标,将环境保护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决策的前端。严格环境准入,严把项目环评关,杜绝不符合产业*策、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上马。坚持“四个决不”,即决不把降低环保和安全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决不在接受产业转移过程中接受污染转移,决不让传统工业集中区成为新的污染源,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保护好海南的青山绿水。同时,加快环评审批速度,对符合海南省重点投资方向,满足环境准入条件的项目,应批尽批,决不积压。
二是以绿色崛起为主线,全力推进生态省建设。贯彻落实国际旅游岛关于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将生态省建设引向深入。全面推进“绿色宝岛”行动,启动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加强自然保护区、重点水源地、重要海域的保护和管理,有序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海湾、岸线、海岛、水域等重要资源,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益。继续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推动海南省在人居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力抓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燃煤电厂及重点工业企业等主要污染源的日常运营监管,继续推动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电力和水泥等重点行业烟气脱硝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通过加快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是重点加强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三大流域和松涛、牛路岭、大广坝等水库的水污染防治。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监控力度,构建环境监测预警信息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海南将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举全省之力,努力将海南建成一个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海南,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集结号, 开启了绿色崛起的新征程。
(作者 侯小健 王校彬)[Next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