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建立金融中心,上海还需要什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建立金融中心是大势所趋,没有高效的金融中心,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反之亦然。国务院之所以最终确立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因为上海具有远东金融中心的历史传统,更因为上海有辐射深远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业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金融市场。经过多年打造,上海金融体系已初具规模:已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票据业务中心等在内的类型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资产增长迅速,至“十五”末,上海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3.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9%.截至2007年底,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0.48万亿元,上海就占了6.94万亿元,约为全国金融总资产的11.5%.国内金融中心的法律归属争夺战至此可以告一段落,市场总量的争夺还将继续,而这对刺激上海的市场化改革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备受舆论关注的是,上海确立发展人民币业务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是香港之后建立中国境内又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两地如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为中国经济服务。从短期来看,由于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一些人民币离岸结算等只能在香港进行,而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等业务,上海也无法在短期内与香港抗衡。但从长期来看,上海在境内的辐射更为深广,一旦人民币资本项目彻底放开,人民币汇率彻底市场化,上海将可以给境内外人士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同时,上海不存在港币与人民币挂钩的问题,只要内地市场的开放和中介服务可以完善,制度建设能够跟上,更有发展空间实现后来者居上。然后,以中国庞大的经济体而言,即便以最乐观的估计,人民币国际化顺利完成,也不能否定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与东盟的人民币结算需要昆明这一区域金融中心一样,在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在西北、中部、东北都需要区域金融中心,正如纽约是国际金融中心,并不妨碍芝加哥成为国际期货市场中心,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与东京照样也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虽然上海被指定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是并不意味着上海万事俱备。到现在为止,上海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以及数目众多的金融机构主要是*策利好的产物,而不是市场自发积极发展的产物。上海金融国资所占比例位居全国翘楚,市场管制较严且水平不高,没有沽空等手段,权证市场的管理一地鸡毛,反映市场资金流向的私募基金数量,深圳和北京均高于上海,说明纯以市场吸引力而论,上海落于深圳和北京之后。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正在进行制度性改良,并且有所收效。如去年年底上海市*浦区法院成立民事审判第五庭,作为专门的金融审判庭。要建立金融中心,上海有关部门的思维必须更贴近市场,更贴近法律。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最终要靠市场的选择,吸引市场人士靠的是效率与规范,而不是国务院的一纸文件。所谓的国际金融中心,不是资金中心,不是融资场所,不是高楼大厦,不是*策的特区,而是所有风险都可以通过交易对冲的方式,得到提前释放,由此给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准确的估值判断。此次国务院文件给予上海足够的试验空间,上海理应抓住机遇,以创新、效率与规范向市场表明自己建立金融中心的诚意,上海有必要抓住任何市场风险如汇率、利率等,通过在上海市场的交易得到释放,如此上海也就能真正确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仅靠上海的努力还是不够,还需要中国金融体制的大改革。目前上海已经成为金融市场中心,不过由于金融行*决策中心还在北京,因此出现了金融机构总部从各个地区回迁北京的情况,形成金融决策与市场两张皮现象。金融机构必须到北京跑*策跑文件,如果这样的局面不改,中国什么地方都不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要成功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中国的金融管理、金融行*必须同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向所有的市场人士发出中国金融改革的宣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