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保定日报
□保定日报记者程雅洁
3月,河北农业大学周年校庆标识正式发布。
4月,校庆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正式启动、校庆专题网开通上线。
5月,校庆“学术论坛”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6月18日,河北农业大学启动周年校庆天倒计时。
盛夏时节,河北农大校园里不时掀起欢庆的浪花。师生笑逐颜开,共同期待即将于10月16日到来的学校周年华诞。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河北农业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年的直隶农务学堂,是我国最早实施高等农业教育的院校之一。学校在建校之初就提出“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办学原则,这一“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朴实学风,在河北农大年波澜壮阔的办学历史中“一以贯之”,积淀并传承下来,形成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开创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培育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
“太行山道路”的缘起还得追溯到年初,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不久,河北省作出了全面开发、综合治理太行山的决定。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彼时的太行山区仍处在深度贫困之中。河北农大毅然决然地接过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学校组织6个系11个专业的40余名教授和中青年教师、科技人员,带领余名学生进驻易县阳谷庄试区,揭开了太行山综合开发的序幕。
师生们采取“治山先治穷,治穷先育人”的方针,优先帮助农民发展那些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短平快”项目。从开发起步到年,阳谷庄试区三年迈出三大步,产值翻了两番。原国家科委对河北农大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总结试区经验的基础上设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山区科技攻关项目——“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并纳入“六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从此,由河北省科委组织实施,河北农大作为技术承担主持单位,会同多部门、多单位协同攻关的一场大规模太行山开发攻坚战,在我省24个县全面铺开。从此,河北农大师生兵分多路奔走在太行山上。
经过5年的刻苦攻关和艰苦实践,太行山区开发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试点山区改变了单纯依靠“输血”的局面,初步具备了“造血”机能。农民初步摆脱了贫困,部分山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年初,该项目通过国家鉴定,河北省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国务院发来贺电,原国家科委发来贺信,贺信中把河北农大开发太行山的做法命名为“太行山道路”。
40多年来,河北农大一代又一代师生投身太行山,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太行山上,创建了“立体治山”等一批脱贫模式,培育了“太行山林果”等一批脱贫致富产业,为山区人民创造了数以亿计的经济效益。
河北农大校史馆内,珍藏着一份学校参与“太行山道路”的优秀教师名单。名单中的人专业各有不同:有的长于养殖,有的专攻林果,有的精于蔬菜。名单上的人,年龄跨度很大:有的正值壮年,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已然故去。这份长长的名单中,有一个格外耀眼的名字——他就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李保国教授35年如一日,带领团队矢志于太行山开发与治理,先后取得28项研究成果,推广36项实用技术,让万亩荒山披绿,帮助10多万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李保国的脚步踏遍太行山区,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李保国精神与“太行山精神”一脉相承,赓续不断,是几代河北农大人在不懈奋斗中形成的特色文化,构筑起农大人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河北农大的“太行山道路”越走越宽,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等伟大征程中持续发力。年,河北农大率先与保定市携手打造了数十家“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闯出了一条科教助力产业扶贫的新路子。驿站引进了很多农业发展新理念、新技术,孕育出“农业4.0”高度智能化管理模式,多项新技术、新成果率先在驿站转化落地,驿站涵盖蔬菜、果品、粮食、食用菌、中药材、苗木、盆景、食品加工、文创农旅等10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河北农大15个学院、45个专业、余名青年教师投身驿站建设,4余名学生在驿站实习试验。同时,针对农村科技人才短缺,驻站科研人员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观摩、生产指导、线上线下辅导等多元化手段,对乡村创业人员进行培训。全市约14万户30万人通过驿站辐射带动实现了脱贫致富。驿站典型先后入选全国扶贫典型案例和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年7月,河北省脱贫攻坚现场会在阜平召开,“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河北农大在科技兴农强农之路上持续展现着“农大力量”,贡献着“农大方案”。
今年适逢河北农业大学建校周年。年来,河北农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今年3月,该校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至此,该校“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和“化学”三个学科均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体现了学科建设的国际水平。百廿耕耘不辍,河北农大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