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陆海互济全面开放新格局
辽宁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姜有为
辽宁是东北地区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海洋强国思想,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优良的港口条件、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航运业发展。
面向“十四五”,辽宁正在积极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加快培育航运竞争新优势,努力构建内外联动、陆海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支持营口港建设东北亚物流中心、锦州港建设辽西蒙东枢纽、丹东港建设东北东部枢纽,构建东北海陆大通道。
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老旧港区泊位,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装备,实施船舶及港口污染防治工程,建设绿色智慧港口。
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大力推进疏港铁路、公路建设,推动港内铁路和码头作业区无缝衔接,重点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深入实施大连港、营口港多式联运国家示范工程。
加快航运装备发展。创新研发高技术船舶以及大中型工程船、无人船、科考船等特种船舶,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向深远海、极地海域发展。
推动航运企业升级。加快老旧船舶退出,建设现代化海运船队。完善航运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船舶经济、航运金融保险等现代航运服务业。
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进口岸通关物流服务全程电子化,强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进一步简化通关流程和监管手续,提高通关和运输便利化。
我国航运绿色智慧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冲久
近年来,我国航运绿色低碳智慧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一是绿色转型成效明显。运输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力推动集装箱和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北方港口煤炭集港已全部改由铁路或水路运输,今年上半年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20%。深入实施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建设,积极推进“碧海行动”,加快港口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巩固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问题整治成效,基本实现全过程电子联单闭环管理,船舶污染物来源可溯、去向可寻。
二是低碳发展稳步推进。鼓励老旧船舶报废更新,推广港口和船舶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主要港口五类重点专业化泊位岸电设施覆盖率达75%,岸电使用量不断提升。探索开展上海港—洛杉矶港绿色航运走廊建设。
三是智慧创新成果丰硕。全国已建成12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相关技术和标准已走出国门。加快智能航运研发,“智飞”号等一批智能船舶投入试验和运营。实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进口电商货物港航“畅行工程”和冷藏集装箱港航服务提升行动,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北斗系统在水运领域应用不断深入。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经济贸易格局面临深刻调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带来巨大挑战,要求全球航运业加快转型升级,以绿色、低碳、智能引领航运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助力国家战略实施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桂华
为促进航海科技蓬勃发展,建议行业各方:
加强航海科技前瞻研判和联合攻关,助力国家战略实施。积极凝练航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把握航海科技和产业发展大势,遴选一批重大研究项目并组织引领原创性科研攻关。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和专家牵头项目研发,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聚力服务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
强化科技研发与产业需求对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加强对优秀航海科技成果的宣传、应用和推广,大力推进航海科技成果转化,积极组织开展“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等项目,将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实际需求精准对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大连航海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球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促进国际和地区间港航科技合作,积极筹建国际组织并培养高层级国际交流人才,持续提升我国在重要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抢抓重大技术变革发展机遇
大连市委副书记,
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陈绍旺
近年来,大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以及对辽宁、大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始终致力把大连打造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努力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一核引领”作用,向海发展、向海图强,不断加快大连海洋强市的建设步伐。
如今,大连作为我国东北地区最重要港口城市,承担了东北96%以上的外贸集装箱、%的商品车、60%以上的外进原油转运。年以来,大连在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累计投资超过亿元,港口形成了3.96亿吨、万标箱的年通过能力,拥有个生产泊位,超过条集装箱航线覆盖全球主要航区。大连港已成为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上的重要节点。因而,大连是东北亚地区极具潜力的航运中心城市。
随着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实施,绿色、安全、智慧化成为业界发展主流趋势,大连在建设进程中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抢抓港航领域重大技术变革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科技应用,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让航运业变得更安全环保智能
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秘书长希沙姆·希拉勒
年中国航海日论坛的主题是“引领航海绿色低碳智能新趋势”,这符合全球促进环境保护和智能技术发展的主题。航运业正逐渐向绿色低碳转型。绿色技术和绿色设计降低了航运业全球货物运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实现航运业的绿色化和智能化,不可能仅依靠一个机构的力量,更需要航运生态系统中各参与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是推动航运业发展的需要,也应是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的目标。
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是由多国机构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通过发展和传播导航相关信息技术和科学实践知识,促进人类在陆地、海洋、天空和太空中开展活动。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的每项工作,都在努力让航运业变得更加安全、环保和智能。
中国航海学会在国际航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年,中国航海学会将承办在中国召开的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大会,相信一定会是一场行业盛会!
打造互联互通的国际航运物流枢纽
大连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李海洋
未来,大连将围绕加速推进新时代“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按照“强枢纽、畅通道、聚要素、优服务”发展思路,夯实基础、健全服务、集聚要素、赋能升级,重点建设“两枢纽、两网、两区”,即打造互联互通的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和面向东北亚的国内航空枢纽;形成面向东北及东北亚地区的海陆双向物流设施网络和物流服务网络;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贸易便利化改革先行区和国际航运、物流服务业的发展集聚区。
着力提升发展能级。加快建设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新机场建设,促进海运业发展,全力打造东北亚区域集装箱枢纽港,油品、矿石等大宗货物中转港,液化天然气(LNG)接卸港和国际邮轮始发港。
着力增强发展动力。发挥港口枢纽节点功能,保持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化工等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开发建设石化产业集群,丰富发展下游精深加工产品,提升航运中心发展动力和活力。
着力融入“双循环”。推动港口进一步参与并畅通运输通道,外循环强化日韩方向,加强欧洲、东南亚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联系;内循环推动东北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传统优势货类密切关联。
着力推动智慧赋能。推进航运物流、航运生产调度智慧化,利用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大胆创新,为港口经济赋能,寻找新的增长点。
着力扩大对外开放。以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为契机,加快建设亚太对流枢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贸易制度和发展模式。
以数字化提高航运竞争新优势
招商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缪建民
当前,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呈指数级增长,在产业领域不断寻求突破与深度融合,这必将对传统航运的产业形态带来冲击。
首先对商业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当前,航运和贸易总体上还是基于移动互联、个人计算机时代的模式,而未来将是云计算、5G、区块链技术推动,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加开放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传统业务流程和监管模式将面临升级。如,基于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的电子提单就可以将提单传送时间由几天缩短至几分钟。
其次对产业核心要素造成影响。在传统的船舶、港口、仓储之外,数字化将成为航运产业新的核心要素,以此为基础,航运企业将通过产业链整合、供应链规划、物流信息可视化,全面拓展服务能力,提升客户体验。如成本方面,通过无纸化、自动化技术,将大幅降低;效率方面,通过快速清关、优化供应链提高效率;服务方面,由线下人工服务转为线上的智能平台。
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是航运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引领世界航运业、从航运大国走向航运强国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招商局不断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在智慧船舶方面,招商局正在研发超大型智慧油轮管理系统,打造数字化“船队大脑”。在智慧港口方面,招商局与战略合作伙伴加快推动深圳妈湾智慧港建设。在智慧信息平台方面,招商局港口业务E-Port,物流业务“运易通”等多式联运平台,可实现一站式线上操作,提供全天候在线服务,对于疫情期间防疫抗疫的物资运输发挥重要作用。
加快推进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万敏
绿色低碳已成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潮流,航运业一直在为全球减排提供着强有力支持,包括中远海运集团(简称中远海运)在内的全球主要航运企业,都陆续提出了碳减排、碳中和目标,并积极付诸行动。
当前,航运业正与相关方合作,积极探索和实践液化天然气(LNG)、甲醇、氨、氢、生物质燃料和电能等船用绿色能源,寻求安全、经济、可靠的解决方案。据克拉克森统计,年1—5月,全球共签订艘替代燃料船舶建造订单,以修正总吨计占同期新造船订单总量的61%,远高于年33%的占比。
中远海运作为全球第一的综合航运企业,正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年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贺信重要指示精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坚持科技引领,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