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作于业绩需要靠胃来打拼的时候,在你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时候,你可知自己的胃可否受得了?当你随意糊弄一日三餐的时候,可否知道自己的胃正被自己折磨?当胃容忍到极限的时候,当胃生病的时候,可如何是好?
一、疏肝和胃法
若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致胃气不和,通降失司,则出现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泛酸、嗳气、矢气则舒;肝气郁结日久,气郁化火,可见胃脘灼热、吞酸嘈杂;
郁热伤阴,胃失濡养,则会出现胃痛隐隐、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症状;若肝气横逆犯脾,致脾失健运,则会出现腹痛肠鸣、纳呆、便溏等肝郁脾虚的表现。肝喜条达,七情郁结最易伤肝伤脾,调畅气机、情志豁达可使脾胃之气升降有常。
主症: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攻窜两胁,或胃脘痞满,恼怒生气则发作或加重,嗳气则舒,胸闷叹息,纳呆,腹胀,排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脉弦。
疏肝和胃法是消除胃痛的最基本方法,是治疗胃痛诸法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养阴益胃法
素体胃阴亏,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患热性病,高热耗损津液而阴伤;患溃疡病,胃次全切除术后,不能生胃液;妇人产后伤血、伤津;糖尿病患者,津气下夺。
因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而表现为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嗳气、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剥苔、少苔,舌面有小裂纹,脉小弦或细数。治以养阴益胃。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治疗胃阴不足之证,当以甘凉柔润为主。
三、健脾温胃法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阳气虚弱,阳虚生寒,胃络失温,或脾胃素虚,均可致胃痛。
症见胃脘隐痛,喜按,食欲不振,呃逆嗳气,脘腹胀满,面色无华,四肢无力,日久可消瘦,大便稀溏,手足冷,畏寒,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弱无力。
治以温胃健脾。
四、化滞开胃法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损伤脾胃,运化不及,食积停滞,升降失调致胃脘胀满、疼痛、嗳腐酸臭、不欲饮食等症,饮食不当为诸因之首,暴食多饮,饮停食滞而致胃中气机阻塞。
症见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
治以消食导滞,开胃止痛。
五、泄热清胃法
胃为阳腑,属阳明经,多气多血,易从热化,无论外感邪气或内有积滞,皆易化热,故有“实则阳明”之说。其次,随着当前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摄入高蛋白、高脂肪等富含热量的食物增多。
嗜食肥甘,易于化热化火,症见胃脘灼痛,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脉弦数等。
治疗当遵《*帝内经》“热者寒之”,采用清胃泻火之法。
六、健脾祛湿法
脾属阴土,喜燥恶湿,湿胜势必困脾,湿邪与脾阳不运是互为因果的。素体脾虚则容易停湿,或见内伤水饮而害脾阳,使湿邪易于从化。
倘若素体阳虚则从寒化为寒湿,倘若内热盛者,则湿郁热化为湿热,临证务须详察,无论湿邪困阻脾胃,或脾胃功能失调,湿邪内生,作为病理产物及病因的湿邪在脾胃病中都是不容忽视的。
湿郁型胃脘痛症见:胃脘隐隐作痛,缠绵不愈,口淡无味或口渴不欲饮,还可兼见倦怠、身重、肢节重痛、大便溏薄、头重如裹、眼目昏蒙、舌淡、苔腻、脉沉而濡等。
治以健脾胃祛湿。
七、化瘀调胃法
脾胃亏虚日久,气虚无以运血,血行迟滞,胃络痹阻,形成气虚血瘀;肝郁不舒,气机不畅,疏泄失职,导致气滞血瘀;脾胃虚寒,血失温运,寒则血凝;胃阴不足,血失濡润,而致阴虚血瘀。胃络瘀滞日久,黏膜失于充养,可引起腺体萎缩、肠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
治疗时应根据胃以通为补的特点,采用化瘀通络法。脾胃之病易伤气及血,病久而致血瘀,患者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如针刺,固定持续,昼轻夜重,经久不愈,甚或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或弦细涩。治以温中理胃,活血化瘀。
八、辛苦平胃法
脾胃病失治、误治后,或外感病误下后,脾胃受损而生寒,外邪内陷而生热,导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功能失调。寒热互结,阻碍气机,不通则痛,实是脾胃两病,因寒热有轻重,见证亦有差异,如湿伤脾阳,热伤胃阴,形成寒热错杂之胃痛。
临床还可见胃经有热,脾寒下移于肠的上热下寒证,如胃痛痞满与肠鸣并见,口苦、烦躁、苔*腻与肠中冷痛、下利清稀互见,欲饮冷与肠中畏寒、遇冷即泻互见,这种寒热并见、病机错杂的情形在脾胃病中非常多见,辛开苦降,平调脾胃之法,本法苦辛合用,寒热兼施,一阴一阳,一开一降,有开泄痞塞,调节升降,疏利脾胃气机的作用。
①文中未涉及到症状的具体用药,且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具体症状还应辨证为主。
②图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