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胃胀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几篇气温与身体健康的文章
TUhjnbcbe - 2021/5/19 22:24:00
《气温改变健康》发出后,许多朋友留言,于是找到几篇相关的文章,发出来,请朋友们分析、讨论,并提出更多的意见。文章系网上或朋友转来,若不同意转发请留言,以便删除。产后貌美如花:温度和健康的关系把温度和健康的关系科学、明确、准确的量化是从日本的健康专家石原结实的《病从寒中来》一书中得来的。石原结实说:50年前,孩子的平均体温都在37度左右,成人的平均体温在36.5-36.8度之间。而现在,可能令你想不到的是,你的正常体温已经不是36.5度了。现代化的生活,不合理的饮食及错误的生活习惯已经使我们的体温降低了近一度。研究表明,体温降低一度,免疫力会降低30%以上,相反,如果在正常体温的基础上体温提高一度,免疫力会增加5-6倍。人体的理想体温是36.5-36.8度。特别是36.5度,可以说是个分水岭,低于这个温度,身体的不适将伴随你的一生,高于这个温度,你的一生将丝毫不用担心健康问题,必将能生龙活虎的活下去。你若想随心所欲的活着,一定要保持36.5度的基本体温。想要谱写出一个绚丽多彩的人生的你,请把36.5度的体温作为你的努力目标。石原说,你的身体有了问题,不要担心体重、血液和血压检查的结果,请先量一量你的体温。看看你的体温是否降低了。可能你的体温只有35度左右吧。低体温是诸多疾病的根源。石原说:想要知道怎样才能改善身体状况,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下去吗?方法极其简单:那就是提高体温。石原推荐的提高体温的方法很简单:早餐吃胡萝卜苹果汁、喝姜红茶阳性食物,平时不吃寒性食物,坚持泡脚,多运动等,1-3周体温就可以升上来。每个人的正常体温都有所不同,你是否想过体温和运动的关系?你的正常体温和免疫力高低有关?是非常神奇的,它不仅能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还跟免疫力、自律神经息息相关。要健康、要减肥,都得先调整体温。一、体温对身体的影响*高体温对身体的影响所谓高体温,是在正常的体温范围内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可不是让你发烧!较高的体温对身体产生如下影响:内脏机能活跃体温较高,能让体内消化酵素,以及让对内脏有益的其它酵素更有活力。可预防便秘、胃胀气、尿频等症状。提高免疫力高体温能提升抵抗外来病*、细菌的白血球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提高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高的人,就算不运动,消耗的热量也比基础代谢低的人要多,较高的体温能提高身体的基础代谢率。体温每升高1℃,脉搏跳动每分钟就会增加10次,使体内充满了新鲜的氧气,细胞的新陈代谢率也会相应提高。血液循环良好体温高时,血管会变得较为柔软,血液能顺利地输送至全身各处。调整自律神经功能及激素水平的平衡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身体始终能够保持平均温度的人,自律神经及激素分泌自然也能相应地保持平衡,且能发挥正常机能。*低体温对身体的影响既然高体温对身体有如此种种好处,与它对立的低体温自然也会对身体产生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则多半是负面的。容易产生轻度疾病具有调节体温机能的脑下视丘,同时也是控制自律神经及激素的中枢。因此,低体温会影响自律神经功能以及激素平衡,进而引起肩膀僵硬、头痛、晕眩、手脚冰冷等症状。另外,体温偏低与月经不调、经前症候群等妇科病也有关联。内脏功能低下体温降低,包括消化酵素在内的有助于内脏活动的各种酵素机能都相应降低。体温每下降1℃,酵素的活力便会降低50%,因此人容易感到疲倦,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如便秘、胃胀气、尿量减少等,都会频频出现。免疫力降低侵入人体的细菌及病*要由体内的白血球来对抗,但每当体温降低1℃,白血球所提供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因此体温较低的人,在季节交换时比较容易感冒。基础代谢率下降体温升高1℃,基础代谢率就会增加12%。而低体温则让你不易消耗热量,也会让细胞的新陈代谢率衰退、肌肤变差。血液循环变差低体温的人,手脚的末梢血管会紧缩,血液自然不易流通。更会因心脏输送血液的力量减弱,使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另外,也可能因自律神经发挥的功能降低,导致血管收缩能力受到影响,血液的流通受到阻碍。二、低体温的肥胖谜团低体温不但是疾病的根源,也是减重的大敌。因基础代谢下降而造成的肥胖,最突出的便是臀部及小腹的赘肉。因此从体内开始改善低体温现象,帮你塑造健康又美丽的身体。体内废物的排出及脂肪燃烧无法顺利进行。身体每天都在不断新陈代谢,排出旧细胞,制造新细胞,其功能除维持健康外,还可让体态苗条。而低体温的人,血液难以循环至末梢血管,因而影响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体内废物无法顺利排出,脂肪也不易燃烧,以致成为易胖体质。基础代谢下降,消耗的热量减少。即使吃相同的食物,低体温的人较高体温的人更容易发胖。18~29岁女性的平均基础代谢量为每天焦,12%就是焦,相当于1碗饭的热量。日积月累,体脂肪当然会增加。无法排出多余水分,造成水肿现象。肾脏等内脏功能减弱是低体温的人常见的症状,因此排水机能欠佳,汗液与尿液不易排出体外,身体有可能产生水肿,无法顺利排出多余水分,会让体温变得更低。

天气对健康有哪些影响

辨症与调养

健康与环境密切相关,人生活在大气中,时时刻刻都要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要保持健康就要注意遵行天气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起居饮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一般来说,天气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1.日照对健康的影响

适量的阳光照射,能使人体组织合成维生素D,并且促进钙类物质的吸收。生长中的幼儿,如光照不足易导致软骨病。阳光对人的精神状况也有很大影响:阴雨笼罩的日子容易产生烦恼,阳光普照时心情往往比较舒畅。在炎热的夏季,如果阳光照射时间过长,有可能得日射病,发病急骤,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心烦意乱,并可诱发白内障等疾病。太阳光作用于眼睛可影响人的脑垂体,调节抗利尿激素、控制人的排尿量。

2.风对健康的影响

风作用于人的皮肤,对人体体温起着调节作用,决定着人体的对流散热,并影响人体出汗的散热率。当气温高于或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风就会对人体起到加热和散热两个相对的作用。

3.气压对健康的影响

在高湿环境下,气压每上升1百帕(百帕为气压单位),多死亡2人,而自然风速每增大1米/秒,少死亡7人。当气压下降、天气阴沉时,人的精神最容易陷入沮丧和抑郁状态,表现为神情恍惚、六神不安,婴幼儿还可能产生躁动哭闹现象。当气压下降配合气温上升、湿度变小时,最容易诱发脑溢血和脑血栓。气压陡降、风力较大,患偏头痛病的人会增多,干燥的热风由于带电,能使空气中的负离子减少,这时候往往心神不安,反应迟钝,办事效率下降,交通事故增多。

4、气温对人体的影响

人的体温恒定在37℃左右,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28℃,而对人体健康最理想的环境温度在18℃左右。人体对冷热有一定的适应调节功能,但是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冬季环境温度在4?10℃之间时,容易患感冒、咳嗽、生冻疮;4℃以下时最易诱发心脏病,且死亡率较高。春季气温上升,有助于病*、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增加了被虫咬的机会,传染病容易流行;夏天当环境温度上升到30?35℃时,皮肤血液循环旺盛,人会感到精神疲惫、思维迟钝、烦躁不安。35℃以上时容易出汗,不思饮食,身体消瘦,体内温度全靠出汗来调节。由于出汗消耗体内大量水分和盐分,血液浓度上升,心脏负担增加,容易发生肌肉痉挛、脱水、中暑。

5.湿度对健康的影响

夏天湿度大(尤其是我国南方),汗水聚集在人体皮肤表面,蒸发散热困难,造成体温升高、脉搏跳动加快,使人感到闷热难受,食欲下降,容易出现眩晕、皮疹、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当气温在26℃以上,空气湿度大于70%时,人容易发怒。当气温升到30℃,湿度大于50%时,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冬季空气干燥,鼻黏膜、嘴、手、脚皮肤弹性下降,常常会出现许多微小裂口。冬季呼吸道疾病、肺心病发生率最高。

气象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大多具有季节性,天气突然变化时,往往在几天内骤然增加许多感冒、哮喘、胃溃疡穿孔以及咯血的病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机体难以随气候的变化及时调节而诱发疾病。因此平时要养护好气血。

如果你一换季就出现各种症状,那要及时通过掌纹、八卦、舌诊等方法判断五脏情况、气血情况等,从而针对性调养,预防严重的疾病的发生。

李春生:气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们生活在自然界里,气温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及一切活动。那么,气温对人体健康都有哪些影响呢?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要通过蒸发来散失热量,以此来维持体温的平衡。在人体出汗过程中,身体中的盐分就会随汗液流失,血液浓缩,血色素等增加,血液黏性增高,心脏血管负担加重,从而引起血压下降,为了维持正常血压就更加重了心脏的负担。人体的皮肤大量排汗,使肾排出的水分减少,也就影响到肾功能。高温还影响到人的神经活动和运动协调等。


  夏去冬来,气温明显下降,在低温环境中,人体为了保持肌体的热量平衡,组织代谢加强,氧气的需要量增加。如果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则人体就会消耗体内细胞的储备,从而造成人体组织发生不可逆转的环境。另外,由于冬季室外气温很低,人体的血管容易变硬变脆,特别是中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增衣保暖,早晨气温最低时应推迟室外晨练的时间,以免因气温过低造成血管破裂而导致生命危险。


  实践证明,人们在炎热的夏天食欲往往不好,营养摄取量下降,导致人体能量平衡出现负值;当气温下降,进入秋冬季以后,人们的食欲才会变得旺盛,营养摄取量的增加不但可以补偿夏天损失的能量,而且还可以将体内多余的能量贮存在皮下以减少人体皮肤的热量散失。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热量需求委员会调查:当外界气温比标准气温10℃(温带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0℃时,人体对热量的摄取量要减少5%;当外界气温比标准气温下降10℃时,人体对热量的摄取量要增加5%。由此可见,人体对营养的摄取量与气温关系很大。此外,气温的高低还影响到人体对维生素、食盐的摄取量。为了适应环境,不同气候地区的人,其体形都有较大的差异,而环境条件中最主要的是气温。


  冬季,气温明显下降,室外气温平均都在10℃以下,寒冬时节气温则低于0℃,人们热量消耗很大,因此,人们的食欲好,这时人们应多吃高蛋白的动物型食物及豆类食品,特别是热性的羊肉、狗肉,中老年还应常进行些药物进补。此时,北方人多用火锅涮羊肉、牛肉,这样有利于补偿人体热量的消耗。关于冬季进补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气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我们要不断注意气温的变化,适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年12月20日《中国气象报》)

石阡气象:天气对人类的影响

科学家研究指出,天气对人类有很大影响。恶劣天气能够触发犯罪、自杀,导致交通事故或使肇事司机逃跑。生活中许多人认为自己对天气变化有感觉,有些人甚至能预先感觉到危险天气的来临,即使儿童也会对低压槽和高压区产生反应。

不过,天气本身不会引起身体和精神疾病,它只会使人们已有的伤病加重或减缓。

医学气象学家把人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人是天气反应型的,在天气的影响下,他们没有感觉到痛苦或觉得自己有病,但他们的情绪和健康状况却会有波动;第二种类型的人是天气感觉型的,他们的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决定的),他们比第一种类型的人对坏天气的刺激反应更强烈,也更早。在天气骤变时他们会感觉到头痛和睡不好,还会感到疲倦、情绪不好和变得易于激动。他们注意力无法集中,只能喝少量的酒,并且在酒后会有反应,在开车的时候表现为反应迟钝。第三种类型的人属于天气敏感型,这种类型的人通常是一些病人,他们可能患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或者曾经受过伤如骨折等等。当天气突然变冷或变热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伤口疼痛或者慢性病加重。据调查,大约有60%的人觉得自己属于天气感觉型的。即使按十分严格的生物气候学标准衡量,每三个人中也有一个人属于天气感觉型的。

在严峻的天气形势下,汽车司机的反应时间比平时要慢10%。此外,司机还会作出错误的反应:司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会错误地判断交通状况。他们超车时犹豫不决,或者在错误的时刻超车。司机和行人之间也会产生误会。

天气对人类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最大的争议是天气如何影响人类。德国医学气象学家沃尔夫冈.施潘教授认为,天气的影响是温度、湿度、气压通过人体皮肤、呼吸器官、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对人体组织的综合影响。人体组织和植物神经系统使人体适应一定的天气形势。天气变化了,人体也必须作相应的调整。由于现代人对自然环境已不太习惯,并且远离大自然,因此许多人很难适应天气的骤然变化。石器时代原始人只能在他们的洞穴里忍受各种不舒适的天气,因此得到了磨炼,而现代人中的很多人则生活在装有空调的房间里,感受到的是经过过滤过的天气。这样,人们的身体不能很快地适应外面的天气,也就是说,血压会升高或降低,脉搏跳动过速或过缓,出汗太多或太少,只有当出现病痛的时候,才会引起人们的警觉。目前人们还不清楚,单个天气要素是如何影响人类的。

有哪些因子始终影响人类健康呢?统计表明,不仅仅是那些像雨、雪、雾以及能导致交通事故上升的滑冰等所谓平凡的天气影响,生物天气形势也能极大地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比如说,受高压控制的地区,夜间人们能睡个好觉,相反,高压移走,或低压移入加上暖气团来临,人们的睡眠往往会受到干扰。又比如,冷气团来临,低血压病人的病情会得到缓解,而风湿病患者则会感到疼痛难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几篇气温与身体健康的文章